[首页] >> [正 法] >> [天界]

三十一个生存空间
The Thirty-one Planes of Existence
[编者]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 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5-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无可逃避的业力原理确保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无论身、语、意——依照该行动的善巧与否得其果报。我们 在个人生活中时常亲眼目睹这类过程,即便后果不一定当即显现。然而佛陀还教导说,我们行为的后果甚至延续到来世,决定了死后重生的质量: 你的行为有益、善巧,则决定有一个善界重生。行为不良、不善巧,则有不良重生。于是,我们被个人选择与行为[业]的 质量所推动,从一生到下一生,在多少劫世里流转轮回
        经文中描述了三十一个不同的生存“平面”或“域界”,众生在其中久久轮回游荡。这些域包括了极其黑暗、冷酷、痛苦的地狱,一直到最为崇高、精致、极乐的天 界。在每个域的生存均非永久,佛教宇宙观里不存在永恒的天堂与地狱。众生之所以投生某个域,取决于旧业与和死亡时刻之业。当推动他们进入该域 的业力竭尽之时,他们便死去,再一次随业力重生他处。于是,这个令人厌倦的周期继续著。
        习惯上把这些生存域归为三种特定的“界”(loka), 根据其精细程度由高至低罗列于下:

        争论这些域界是真实存在或仅是描述此生体验之诸样心态的一些奇特比喻,是无意义的。该宇宙观的讯息在此: 除非采取步骤,突破业力的铁爪,我们注定会毫无目标地从一个状态游荡到另一个状态,远离真正的宁静与满足。佛陀的革命性发现,在于他找到了解脱之道: 八圣道, 以此为工具,使我们永远逃脱这种令人厌倦的游荡,获得真正不可动摇的自由


I. 无色界 (arupa-loka)

域处

评论

投生此域之业因

(31)非想非非想处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nevasaññanasaññayatanupaga deva)

此诸域居者仅有心智,无物质身体,不能听闻佛法。

第四无色禅那
(30)无所有处 Nothingness (akiñcaññayatanupaga deva) 第三无色禅那
(29)识无边处  Infinite Consciousness (viññanañcayatanupaga deva) 第二无色禅那
(28)空无边处 Infinite Space  (akasanañcayatanupaga deva) 第一无色禅那

II. 色界 (rupa-loka)

域处

评论

投生此域之业因

(27)色究竟天 Peerless devas (akanittha deva)

此五净居天只能由不还者与阿罗汉达到。在别处修成不还果者在此重生并证得阿罗汉。

此域居者之一为梵天沙巷婆提[娑婆世界主梵天],是他请求佛陀傳法于世。 (SN VI.1).

第四禅那
See, for example, AN 4.123.

(26)善見天 Clear-sighted devas (sudassi deva)
(25)善现天 Beautiful devas (sudassa deva)
(24)无热天 Untroubled devas (atappa deva)
(23)无烦天 Devas not Falling Away (aviha deva)

(22)无想有情天 Unconscious beings (asaññasatta)

仅有色身,却无意识。
(21)广果天 Very Fruitful devas (vehapphala deva) 此域诸天享受着程度不一的禅那之喜。
(20)遍净天 Devas of Refulgent Glory (subhakinna deva) 第三禅那(最 高程度)
(19)无量净天 Devas of Unbounded Glory (appamanasubha deva) 第三禅那(中等程度)
(18)少净天 Devas of Limited Glory (parittasubha deva) 第三禅那(低等程度)
(17)光音天 Devas of Streaming Radiance (abhassara deva) 第二禅那(最 高程度) See, for example, AN 4.123.
(16)无量光天 Devas of Unbounded Radiance (appamanabha deva) 第二禅那(中等程度)
(15)少光天 Devas of Limited Radiance (parittabha deva) 第二禅那(低等程度)
(14)大梵天 Great Brahmas (Maha brahma)

此域最著名的居者 中有一位大梵天,这 位天神幻想自己是宇宙间无所不见、无所不能者 (DN 11)。

第一禅那(最 高程度)
(13)梵辅天 Ministers of Brahma (brahma-purohita deva) 此域诸天享受着程度不一的禅那之喜。 第一禅那(中等程度)
(12)梵众天 Retinue of Brahma (brahma-parisajja deva) 第一禅那(低等程度)See, for example, AN 4.123.

III. 欲界 (kama-loka)

 

域处

评论

投生此域之 业因

欲界善趣地

Happy Destinations (sugati)

(11)他化自在天Devas Wielding Power over the Creation of Others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a)

此域诸天享受着其他天神为他们变化的感官之乐。贪、瞋、痴的体现者摩罗(Mara)即住于此。

°十善业(MN 41)

°布施

°培养戒德智 慧(AN X.177)

(10)化乐天 Devas Delighting in Creation (nimmanarati deva)

此域诸天享受自造感官之乐。

(9)兜率天 Contented devas (tusita deva)

纯粹的喜悦与欢快之地。菩萨们在最后一次投生人界前即住於此。据说这里住着未来佛——弥 勒菩萨

(8)夜摩天 Yama devas (yama deva)

此域诸天住在空中,毫无困难。

(7)三十三天 The Thirty-three Gods (tavatimsa deva)

佛陀的弟子帝释(Sakka)主宰此域。这里的许多天神住于空中楼阁。

(6)四大王天 Devas of the Four Great Kings (catumaharajika deva)

住着天界乐手乾踏婆(gandhabbas)与道德纯净度不等的树精。后者类似于西方神话中的怪妖、 小神、精灵。

(5)人界 Human beings (manussa loka)

你目前在此地。 重生为人极其难得(SN LVI.48),也极其宝贵,因为此界里喜与苦的独特平衡有助于培养从整个轮回中解脱的戒德与智慧 (SN XXXV.13)。

° 培养戒德智慧。(AN X.177)

° 得入流果会保证所有未来重生至少为人或者更高。

恶趣地
States of Deprivation (apaya)
(4)阿修罗Asuras (asura)

巨人们居此,相互作无情的争斗。

° 十不善业 (MN 10)
(3)饿鬼界Hungry Shades/Ghosts (peta loka)

鬼与不乐精灵们毫无希望地在此域游荡,寻找不可得的感官满足。

Read Ajaan Lee's colorful description of this realm.

° 十不善业 (MN 10)

° 缺少戒德、执取妄见 (AN X.177)

(2)动物界Animals (tiracchana yoni)

此域包括寻常可见的一切非人动物: 兽类、昆虫、鱼类、蠕虫等等。

° 十不善业(MN 10)

° 缺少戒德、执取妄见。不过,如果此人对比丘与比丘尼作过布施,也许重生为“装饰性动物” (如羽毛美丽的鸟、纹理可观的马。) (AN X.177).

° “行为如动物” (MN 57)
(1)地狱界Hell (niraya)

此域生灵经历着不可想象的痛苦(中部129与130中有详细描述),不要把它与其它宗教里的永恒地狱相混淆,因为生灵在此域居留时间如在每个域界,皆为暂 时。

° 十不善业 (MN 10)

° 缺少戒德、执取妄见。(AN X.177)

° 杀父母、杀阿罗汉、伤害佛陀、制造僧伽分裂。(AN V.129)
° 好争执、惹人厌。 (Snp II.6)

 

来源:
►《佛教辞典》,编者三界智长老(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1980)
►《佛教史导论》(第四版),作者 R.H.罗宾逊; W.L.约翰逊(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1997)
►《长部》(引言),译者莫里斯-沃石(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7)
►《阿毗达摩手册》,编者那烂陀长老(Kuala Lumpur: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1979)
►《中部》(引言),译者年那摩利比丘、菩提比丘(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5)
►《天人之师》,作者苏珊-E-朱勒(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7)
►《三界》(挂图),编者阿嘉罗-苏瓦诺尊者

[1]中译注: 此出arupa和下文的rupa,英文原文分别是immaterial和fine imaterial,直译分别是: 非物质界和精致的物质界.坦尼沙罗尊者译作:formless和form: 无体形和有体形(form即shape,视觉可见的外形或轮廓).
[2]中译注: 三十一生存域的系统编排出自阿毗达摩。经藏中(如《转 法轮经》)提到过一些天界层次,但无全面概述。长部20《大会经》中提到的十方世界诸天之名,与三十一生存域的对应关系亦不 甚明了。


相关连接:
       
        天界
        轮 回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ptf/dhamma/sagga/loka.html
最近訂正 8-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