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次第訓練-涅槃

[首頁] >> [正法] >> [四聖諦] >> [第三聖諦]

涅槃
Nibbana
nibbana/梵nirvan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涅槃之意爲佛陀一切教導所指的最終目標、即超世而不可形容的自由。

以它什麽定義......
        “此爲甯靜,此爲極致——一切造作的消解、一切有取的放棄、渴求的終結; 無欲; 止息; 涅槃。”

——ANIII32(增支部)


無火可比貪欲。
無失可比瞋恨。
無痛可比五蘊。
無樂可比涅槃。

饑馑爲百病之首。
諸行爲衆苦之首。
如實見此真諦者,
解脫爲自在之首。

無病爲福佑之首。
知足爲財富之首。
信任爲族親之首。
解脫爲自在之首。

——Dhp 202-205(法句經)


開悟者,
        常住於禪 那
        持恒、精進:
得以親證涅磐——
        無上安甯的解脫。

——Dhp 23(法句經)



以它不是什麽定義......
        “有那麽一個維度,其中既無地、亦無水、無火、無風; 既無空無邊處、亦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 既無此世、也無來世、無日、無月。我說有,有不來、不去、不住; 不生、不滅; 無立足點、無基地、無維持[指心智客體]。這,正是的終結。”

——Ud VIII.1(自說經)


        “比丘們,不生、不有(非緣起)、非造作、無爲(之維度)實有。若無不生、不 有、非造作、無爲(之維度),則不能辨知從生、有、造作、有爲的解脫。 然而,正因爲不生、不有、非造作、無爲(之維度)實有,才得以辨知從生、有、造作、有爲的解脫。”

——Ud VIII 3(自說經)



    在水、地 、火、風無立足處;
        那裏星無光、
            日不見、
            月不起、
            無黑暗。

    當一位聖賢、一位行者
        以睿智親證之時,
    他便從色與無色之中
        從喜與苦之中
            解脫。

——UdI10(自說經)



對涅槃的初次突破,終結了如 此多的苦
        接著,世尊用指尖拿起一丁点土,對比丘們說,“比丘們,你們認爲如何?我用指尖拿起的一丁点土,比起大地之土,哪個更多?”
        “世尊,大地之土要多得多。世尊用指尖拿起的一丁点土,與大地之土相比,根本不算什麽。世尊用指尖拿起的一丁点土,與大地之土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 分之一、千萬分之一。”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有具足見的聖者弟子,一個已經突破[入流]的人,苦與緊張的總體終結與 止息,要遠遠大多了。剩下至多七次的輪回,根本不算什麽:與過去那一團苦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比丘們,那就是突 破、入法流的益處。那就是得法眼的大益處。”

——SN XIII 1 (相應 部)                    



完全實現了涅槃的人,會發生 什麽?
        [阿奇沙那-婆蹉衢多:] “可是,喬達摩大師,一位如此獲得心解脫的比丘: 他會往生何處?”
        [佛陀:] “婆蹉,‘往生’不合適。”
        “那麽喬達摩大師,他不往生。”
        “婆蹉,‘不往生’不合適。”
        “……同時既往生、也不往生。”
        “……不合適。”
        “……同時非往生、非不往生。”
        “……不合適。”
        “喬達摩大師,爲什麽,當我問喬達摩大師這位比丘是否往生……不往生……同時既往生、也不往生……同時非往生、非不往生時,每一次他都說……‘不合適。’ 喬達摩大師,此時我迷惑了。此時我糊塗了。從你先前對話中所得的那一點明晰,如今又混淆了。”
        “婆蹉,你當然會迷惑。你當然會糊塗。婆蹉,這個現象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對那些有其他見解、其他修持、 其他滿足、其他目標、其他導師的人,這是難以了解的。盡管如此,我現在對你提些問題,你看怎麽合適就怎麽答。婆蹉,你覺得如何,如果你面前有 一堆火在燃燒,你是否知道:‘這火在我面前燃燒。’”
        “……是的……”
        “婆蹉,再假定有人問你,‘在你面前燃燒的這堆火,靠什麽燃燒?’ 這個問題,你怎麽答?”
        “……我會答,‘在我面前燃燒的這堆火,靠草木維持燃燒。’”
        “如果在你面前燃燒的火熄滅了,你是否知道,‘在我面前燃燒的這堆火熄滅了。’”
        “……是的……”
        “婆蹉,再假定有人問你,‘在你面前熄滅的這堆火,從此往哪個方向去了? 東? 西? 北? 南?’ 這個問題,你怎麽答?”
        “那不合適,喬達摩大師。任何靠草木維持的火,不受滋養時——耗盡已有、另無供補——只能歸爲‘滅了[解脫]’。”
        “同樣地,婆蹉,任何以色描述如來者,會這樣描述:‘如來已舍棄了形色,如拔起的棕榈,生機已失、永不再生。’ 婆蹉,如來不能以色分別,如來如大海,深奧、無限、不可測。‘往生’是不合適的。‘不往生’是不合適的…… ‘同時既往生、也不往生’是不合適的……‘同時非往生、非不往生’是不合適的。
        “任何受……想……行……
        “任何以識(意 識)描述如來者會這樣描述: 如來已出離,如拔起的棕榈,生機已失、永不再生。婆蹉,如來已脫離識的分別,如大海,深奧、無限、不可測。”

——MN72(中部)



阿羅漢的勝利呼聲
        “輪回已終止。梵行已圓滿。任務已完成。不再有爲於世。”

——SN XXII59(相應部)



輪回的終止

有人重投人胎,
作惡者去地獄,
正直者上天界,
無漏者得解脫。


——Dhp126(法句經)


相關連接:
        第三聖諦
        輪 回
        三十一個生存界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ptf/dhamma/sacca/sacca3/nibbana.html
最近訂正 1-2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