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法]

佈施
Generosity
dana(佈施), caga(舍離)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寶藏
        “ 何爲舍[大方的素養,豐厚感]的財富[聖者擁有的七種財富之 一]? 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他的覺知[心]已洗淨慳吝之染,居於家 中、舍予豐厚、慷慨、樂於大方、回應所求、樂於佈施。此謂舍的財富。”

——AN VII.6 (增支部)


靈性進步的資糧
        “不棄絕這五類素質,他不能證入、住於第一禪那……第二禪那……第三禪那……第四禪那,不能證得入流果……一還果……不還果……阿羅 漢。哪五類?對本寺院(指住宿)的吝嗇、對家族(指護持者)的吝嗇、對個人收益的吝嗇、對個人地位的吝嗇、忘恩的素質。不棄絕這五類素質,他 不能證入、住於第一禪那……第二禪那……第三禪那……第四禪那,不能證得入流果……一還果……不還果……阿羅漢。
        “棄絕了這五類素質,他能夠證入、住於第二禪那……第三禪那……第四禪那,證得入流果……一還果……不還果……阿羅漢……”

——AN V258-259 (增支部)



佈施的果報
        “此爲佈施的五種果報: 他在人們眼裏可親、有魅力; 他得善士景仰; 他的善名廣傳; 他不偏離家主的正當責任; 身壞命終時,他重生善趣、天界。”

——ANV35 (增支部)


        (佛陀:) “再者,有此情形,某人離殺生、離不予而取、離不當性事、離謊言、離饞言、離辱罵、離閑談、無貪意、無惡意、持正見。他把食物、飲料、布匹、車乘、花環、 香料、軟膏、床具、住處、燈具佈施給僧侶與行者。身壞命終時,他重生於人界。在那裏,他經曆五條人界的感官之樂(原按: 愉悅的景色、聲音、氣息、味覺、觸覺)。正因他離殺生、離不予而取、離不當性事、離謊言、離饞言、離辱罵、離閑談、無貪意、無惡意、持正見,他把食物、飲 料、布匹、車乘、花環、香料、軟膏、床具、住處、燈具佈施給僧侶與行者。身壞命終時,他重生於人界。在那裏,他經曆五條人界的感官之樂。”
        (類似地重生於天界)“……正因他離不予而取……有正見,他重生爲天神。正因他把食物、飲料、布匹、車輛、花環、香料、油膏、床、住地、燈 具,佈施給僧侶與行者,他經曆五條天界的感官之樂。不管怎樣,婆羅門,施者是不會沒有果報的。”
        (婆羅門遮努索甯:)“太驚奇了,喬達摩大師,太震驚了,施者是不會沒有果報的,那多麽足以使人想佈施、足以使人想供養。”
        “正是如此,婆羅門,正是如此。施者是不會沒有果報的。”

——AN X.177 (增支部)



永不低估小禮的力量
        “即使一個人把涮完杯或碗的水倒入村裏的池塘時,想著:‘凡是住在此處的動物,願它們以此爲食,’那也是福德的一個來源。”

——ANIII57 (增支部)



不佈施便失卻

因此,當世界
        隨著衰老與死亡起火時,
他應當藉佈施搶救(他的財富),
        佈施了的,便是完好搶救下來的。

佈施之物,帶來愉快的果報,
        不佈施之物,則無果報,
盜賊、君王會搶走,
        它或者被燒、或者丟失。       

——SNI41(相應部)



克服悭吝

以無瞋征服忿怒,
以良善征服邪惡,
以佈施征服悭吝,
以真語征服謊言。

——Dhp 223(法句經)


吝啬者不愿佈施,
        所懼怕的,
正是當他不佈施時,
        將出現的。

——SNI32(相應部)


吝啬者去不了
        天神的世界,
不贊美佈施的
        真是愚人。
開悟者
        隨喜佈施,
因此在來世
        有自在。

——Dhp 177(法句經)



佈施最後一餐
        “衆生若了解佈施與分享的果報,如我所了解那樣,他們不佈施不會吃飯。悭吝之染也不會制服他們的心。即使那是他們的最後一嚼、最後一口,如果有人接受佈 施,他們也不會不分享。但因爲衆生不了解佈施與分享的果報,不如我所了解那樣,他們不佈施就吃飯。悭吝之染制服了他們的心。”

——Iti26(如是語)



適時佈施

有明辨、回應所求、不吝啬者——
        他們適時佈施。
帶著受聖者們激勵與糾正之心,
        適時佈施之後,
他們的供養果報豐盛。
        隨喜、協助该佈施者
他们也得以分享福德,
        供養不因此失散。
因此,他應當心不遲疑,
        在有大果報處佈施。
正是福德
        決定了衆生的來世。

——ANV36 (增支部)



得到最高果報,我們應當佈施誰?
        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坐在一邊時,問薄伽梵:“世尊,一件禮物應送往何處?”
        “大王,應送到使心有自信感之處。”
        “但是,世尊,一件禮物送往何處,才得大果報?”
        “大王,‘一件禮物應送往何處’是一回事,而‘一件禮物送往何處,才得大果報’則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 贈予一位有德者——而不是失德者——得大果報。”

——SNIII 24(相應部)



正直者如何佈施
        “這五類爲正直者的佈施: 哪五類? 正直者帶著信念佈施、正直者帶著專注佈施、正直者應時佈施、正直者帶著同情心佈施、正直者佈施時不傷害自己與他人。”

——AN V148 (增支部)



多樣果報
        (西诃將軍:)“世尊可否指出一件佈施,在即時即地可見果報?”
        (佛陀:) “西诃,可以。佈施者、佈施的大師,在人們眼裏可親、有魅力。佈施者、佈施的大師,在人們眼裏可親、有魅力,這就是佈施時即時即地可見的一件 果報。
        “再者,善士與正直者钦佩佈施者、佈施的大師。善士與正直者钦佩佈施者、佈施的大師,這就是佈施時即時即地可見的一件果報。
        “再者,佈施者、佈施的大師,他的善名廣傳。佈施者、佈施的大師,他的善名廣傳,這就是佈施時即時即地可見的一件果報。
        “再者,佈施者、佈施的大師,與任何團體打交道——貴族武士、婆羅門、家主、行者——他/她有自信、不窘怯。佈施者、布師的大師,與任何團體 打交道——貴族武士、婆羅門、家主、行者——他/她有自信、不窘怯,這就是佈施時即時即地可見的一件果報。
        “再者,佈施者、佈施的大師,身壞命終時,重生於善趣、天界。佈施者、佈施的大師,身壞命終時,重生於善趣、天界: 這是佈施時來世的一件果報。”
        此話說完後,西诃將軍對世尊說:“對於世尊所指出的、佈施時即使即地可見的四種果報,我並非只是相信世尊這般說,我也是了解的。我是佈施者、 是佈施的大師,我在人們眼裏可親、有魅力。我是佈施者、是佈施的大師,受善士人與正直者的钦佩。我是佈施者、是佈施的大師,我的善名廣傳: ‘西诃好 施,是做實事者,是僧伽的護持者。’ 我是佈施者、是佈施的大師,與任何團體打交道——貴族武士、婆羅門、家主、行者——我有自信、不窘怯。
        “不過,當世尊對我說:‘身壞命終時,佈施者、佈施的大師,重生於善趣、天界’,那卻是我不知的。那一句話上,我相信世尊。”
        “正是如此,西诃,正是 如此。身壞命終時,佈施者、佈施的大師,重生於善趣、天界。”

——AN V.34 (增支部)



多樣動機,多樣果報

        “舍利弗,有此情形,一個人佈施是爲己私利、內心執取[果報],爲己積攢、[心想]‘我死後要享受它。’ 他把禮物——食物、飲料、布匹、車輛、花環、香料、軟膏、床具、住地、燈具——佈施給僧侶行者。舍利弗,你覺得如何? 一個人是否會如此佈施?”
        “世尊,是的。”
        “他爲己私利、內心執取[果報],爲己積攢、[心想]‘我死後要享受它’,佈施了該禮——身壞命終時,重生四大王天的天神。接著,那個業、那個力、那個地 位、那個權威耗盡之後,他是返回者、又回到這個世界。
        “再者,有此情形,一個人佈施非是爲己私利、內心不執取[果報],非爲己積攢、不想 ‘我死後要享受它。’ 而作此想‘佈施是善事,’他把禮物——食物、飲料、布匹、車輛、花環、香料、軟膏、床具、住地、燈具——佈施給僧侶行者。舍利弗,你覺得如何? 一個人是否會這樣佈施?”
        “世尊,是的。”
        “他作此想‘佈施是善事’,佈施此禮。身壞命終時,重生爲三十三天的天神。接著,那個業、那個力、那個地位、那個權威耗盡之後,他是個返回者、又回到這個 世界。
        “或者,不想‘佈施是善事’,他作此想‘我的父親、祖父過去曾這般佈施、這般行事。我中斷這個古老的家族傳統是不對的’,佈施了該禮物。身壞命終時,重生 爲夜摩天的天神。接著,那個業、那個力、那個地位、那個權威耗盡之後,他是個返回者、又回到這個世界。
        “或者,不想‘我的父親、祖父過去曾這般佈施、這般行事。我中斷這個古老的家族傳統是不對的’,他作此想‘我富裕,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佈施那些不 富裕的,是不對的’,佈施了該禮物。身壞命終時,重生爲兜率天的天神。接著,那個業、那個力、那個地位、那個權威耗盡之後,他是個返回者、又 回到這個世界。
        “或者,不想‘我富裕,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佈施那些不富裕的,是不對的’,他作此想 ‘正如過去那些古聖賢們——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羅、跋羅陀婆奢、婆悉得、迦葉、婆咎——他們曾作過奉獻,我佈施也爲作這樣 的奉獻’,佈施了該禮物。身壞命終時,重生爲化樂天的天神。接著,那個業、那個力、那個地位、那個權威耗盡之後,他是個返回者、又回到這個世 界。
        “或者,不想 ‘古聖賢們——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羅、跋羅陀婆奢、婆悉得、迦葉、婆咎——他們曾作過大奉獻,我佈施也爲作這樣的奉獻’, 他作此想‘我佈施這個禮物時,它使心安寧、昇起滿足與喜悅’,佈施了該禮物。身壞命終時,重生爲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接著,那個業、那個力、那 個地位、那個權威耗盡之後,他是個返回者、又回到這個世界。
        “或者,不想 ‘我佈施此禮,它使心安寧、昇起滿足與喜悅’,他作此想‘這是對心的美化、對心的支持’,把他的禮物——食物、飲料、布匹、車輛、花環、香料、軟膏、床 具、住地、燈具——佈施給僧侶與行者。舍利弗,你覺得如何? 一個人是否會這樣佈施?”
        “世尊,是的。”
        “他佈施了該禮物,不爲己私利、心裏不執取[果報],不爲己積攢、不想:‘我死後要享受這個。’
        “……也不想:‘佈施是善事。’
        “……也不想:‘我的父親、祖父過去曾這般佈施、這般行事。我中斷這個古老的家族傳統是不對的。’
        “……也不想:‘我富裕,這些人不富裕。富裕的人,不佈施不富裕的,是不對的。’
        “……也不想:‘正如古聖賢們——阿得摩、婆摩、婆摩提婆、毗色密多、耶娑提伽、盎及羅、跋羅陀婆奢、婆悉得、迦葉、婆咎——他們曾作過大奉獻,我佈施也 爲作這樣的奉獻。’
        “……也不想:‘我佈施此禮,它使心安寧、昇起滿足與喜悅。’
        “……而是想:‘這是對心的美化、對心的支持’——身壞命終時,重生爲梵衆天的天神。接著,那個業、那個力、那個地位、那個權威耗盡之後,他是個不還者、 他不回這個世界。’
        “舍利弗,這就是爲什麽,一個人佈施某種禮物,未得到大果報、大善益,而另一個人佈施同種禮物,卻得到大果報、大利益。”

——ANVII49(增支部)



最大的禮物
        法的禮物,高於一切贈禮。

——Dhp354(法句經)


相關連接:
        渴 求

        莉莉-德西爾瓦: 巴利經典中的佈施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ptf/dhamma/dana/index.html
最近訂正5-1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