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2) |
原文版權所有 © 2024 坦尼沙羅比丘 。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 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
所有 © 2024 良稹, |
今早在寺院山頂的空地上,我看到了浣熊的足跡。 它們穿過前晚我曾經清掃過的一處。 正因為那裡已清掃過,我才得以「認知」[perceive]浣熊的足跡。 此處的「認知」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覺察[detect],二是辨識[identify]。
泰國阿姜們喜歡拿此事作比喻: 打掃寺院,把一切清理乾淨,好讓你能夠覺察到,寺院中都有些誰,來過又走了。 同樣地,你也試著把心打掃乾淨——即,培養自己的念和定,令心靜止——好讓你 覺察到心中升起的東西。 如果你貪、淫欲或是其他非善巧的情緒升起時,你要儘早覺察到,以便及時正確地對付它。
英語字詞「perceive」 的兩個意思——覺察[detect]某事物,並且辨識它[identify]——在巴利語中其實是兩個分立的字。 第一個意義,單只注意到某個東西的存在, 是 viññāṇa [識]的動作。 你察知它[cognize]。
Perceiving,saññā,是那個「認知」的動作。 當然,我之所以能辨識浣熊足跡,遠不止需要清掃空地。 我還必須從過 去經驗中,回憶出浣熊足印的 特徵。 記憶是這種認知[perception]的 一個重要組成 部分。
我們常在僧侶戒[Vinaya]中看到這一點;僧戒即是僧侶們必須遵守的規則。 在許多情況 下,犯戒的處罰輕重,取決於僧侶在犯戒時刻如何認知[perceive] 相關的對象。 例如,如果一名比丘懷著淫欲心觸摸女性,並且當時他將她認知[perceiving]為 女性,那麼這個罪過是嚴重的。 如果他當時將她認知[perceive]為別的東西,例如男 人或人偶,罪過會輕得多。 這不僅是個記憶的問題:你並非只「記得」自己觸摸的是男是女,關鍵 是,當你在觸摸時,是如何「識别」[identify]自己所觸摸的東西。
隨著你持守戒律並且從戒律視角思考自己的行為,你會發現這些戒律高度重視「認知」
[perception]的這個角色:即如何識別你所面對的事物,以及正確認知事物的重要 性。
就拿觸摸一個你誤認作男人的女人這個例子來說,即便戒律規定的處罰並不嚴重,但如果那個女子因為被觸摸而覺得收到冒犯,現實生活中的後果可能
會嚴重得多。 因此,你必須仔細檢查自己的認知[perceptions],以免遇到那種麻
煩。
又如,有個比丘看到椅子上有一堆衣服,他只把它當成衣服,用力坐了下去。 實際上那堆衣服裡裹著一個嬰兒,由於僧侶的大意,導致嬰兒死亡。
在這 個案例中,佛陀說,坐下之前,一定要確定對自己要坐上去的東西有正確的認知[perceptions]。
換句話說,檢視你對當下的認知[perceptions],確保它們無誤。
這不僅僅是一個記 住名稱的問題。 你需要正確地識别[identify]所見所聞,同時思
考它們的意義或價值。
識別[identity]和價值之間的這種關聯性是天然的。 作為生命體,我們被進食的需求所界定。
即使在 幼兒時期,我們也會認同自身在生理上
和情感上的飢餓感,給它們賦予價值,然後根據周圍的人和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這些飢餓感,來識別他[它]們。
因此,我們運用種種認知[perceptions]的行為,並不是毫無利害關係的。
它被我們的慾望以及那些慾望賦予事物的價 值所驅動。
泰語對
“saññā” 的定義就反映了識別和價值之間的關聯:它由兩個詞組成:“cam dai” 和 “maai ruu”。
「Cam dai」 表示認出或記得某個東西,「maai ruu」 表示給它貼上標籤並且決定它的意思。
關於空地裡的那些足跡:浣熊的足跡不是大事,只是我們需要留意,浣熊可能會偷東西,但它們不具有真正的危險性。
然而這些足跡如果屬於灰熊或狼 獾,那就另當別論了,因為這表明附近有更危險的動物,我們必須謹慎得多。
正是對「認知」的這個意義上的理解,或者說如何認知你所認知到的事物的價值,在修行上具有巨大的作用。
如果你認知到某種慾望是值得發展的,你 會以一種方式對待它;如果你認為它會導致苦,你就會以另一種方式對待它。
處理方式的不同,將決定你體驗到苦果還是樂果。 如此修行時,我們是在
學習針對種種認知的某個特定的排序方式,即,根據它們助我們最終滅苦的效用,來判斷其重要性。
阿姜們的另一個教導是,專註五蘊──色、受、想[認知,perception]、行、識時,
你可以從任何一蘊開始,它會令你對其餘諸蘊都有所 領悟。 例如,你可以專注身體,分析你對身體的執取,而這種分
析會開始擴展到感受、認知、造作和意識。 其中,如何把這種分析擴展到你的認知 [想,saññā]上,
尤為重要。
例如,回想「觀身體」是如何進行的。 它完全是一個學會把身體認知成不值得執取的過程。 我們通常帶著「身體值得執取」的認知開始修行。
我們正確地認知[perceive]到,它是一個身體,但是對它的意義和價值,卻有錯誤的認
知。
因此,我們觀想身體的各個部分,並認識到它們並不是什麼值得認同的東西。
我們從身體可能患上多種疾病的角度,觀想它的弊端;我們學會培養「身體 的無常、苦、非我、不可愛」的認知:這都是為了改變對它的價值觀。
畢竟,正是因為那種價值,我們才會執取它。 如果我們學會認知[perceive]到,身體
根本沒有太多價值──至少在我們的淫欲或驕傲所珍視的那些方面沒有多大 價值──這種執著就會消失。
不過,把它用於修行,在這個意義上身體是有價值的,因此,我們適度照顧它,使它維持正常運轉,便於我們在相對良好的健康狀態下繼續修行。
這才 是身體正確的估價。 然而,要得出這個估價,就需要剔除其它許多錯誤的認知。
同理於感受。 靜坐時,難免會有痛感。 只要你把那個痛,認知為等同於它所在的那個身體部位,就很難避免苦。
「它侵入了屬於我的這個身體」:是你 的這個認知,在身痛和心苦之間架起了橋樑。
因此,對付身痛的一個方法是問自己:「身體的痛和身體本身是一回事嗎?」身體當然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組成。
痛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們把兩者混在一起了。 那麼,如何把它們分開呢? 一個方法是問自己:「現在最痛的那個點在哪裡?」
不要逃避疼痛,而是走向它,積極面對,你會發現最痛點在移動。
你連續跟著它移來移去,直到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是的,那個痛的確從身體上分離出去」——以 至於好像它們不在同一處了。
當你把它們分開時,那個痛有時還會在,有時會消失。 奇怪的是,它會沿著神經滑向你的內心,並消失在那裡:這表明認 知[perception,想]在你的疼痛體驗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無論你觀五蘊中的哪一個,你的分析似乎都會歸結到認知[perception,想],尤其是
對價值的認知和對意義的認知。
這就牽涉到舍利弗尊者所答的一問。
問題是:「當你去異國他鄉,聰明人問你,『佛陀教導什麼?』時,你會怎麼回答他們?」舍利弗最初的回答是:「佛陀教導斷除慾和貪。」如果問
者聰明,會接著問:「對什麼的慾和貪?」 他答:「五蘊。」 「為什麼呢?」 「因為你若貪愛這些東西,當它們改變時,你就會苦。但你
若不貪愛它們,無論它們如何改變,你都不會苦。
他把佛陀的教誨精簡為一個價值判斷:五蘊不值得貪愛。 這當然是認知[perception,想]問
題。 如果你將這些行為——因為它們是行為,非是物品—— 視為值得追求的,你是不會放棄它們的。 你會一遍遍地重複這些行為。
但是,當你開始意識到,它們無法提供你想要的喜樂,尤其是當你學到放下它們時帶來的喜樂——這是第三聖諦的信息——那時你就明白它們不值得
追求。 你會終止這些行為,不必再從中受苦。
因此,修行就是訓練你的種種認知[想, perceptions],不僅能夠辨識出某個蘊是
什麼,而且能夠辨識出它有多少價值。
這就是「無常、苦和非我」的認知[無常想、苦想、非我想]發揮其作用的地方:質疑這些事物的 價值,以及你賦予它們的意義。
如果你執著的一個東 西不可靠,還給你帶來苦,它值得你認同[為我]嗎? 不值得。
把這些認知,先應用於那些明顯是不善巧的活動,掌握這些後,你將能夠把它們應用於即使是善巧的活動上。
當你能夠把這些認知[想,perceptions],運用到放下一切蘊的程度——包括放下勸你放下的那些認知[想],你
會開啟某個境界,它遠遠超過你所能想像 的,其中沒有認知,卻有至高的安樂,這種安樂無需依賴於對其價值的認知[想, perceptions]。
因此,認知[想]在修行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既在於識別某個東西是什麼,也在於重新訓練你對其價值和意義的認知。 如果你專注於認知[想]這個問題,你會發現,透過修正對事物價值和意義的錯誤認知,並且發展能夠讓你放下的那些認知,
你將在解脫心的種種執取上, 取得長足的進步。
去年我在加拿大帶靜修營時,有位學員提到她曾經被告知,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認知。 這可能是最不符合佛法的教導之一。
因為,整個學修佛法的邏輯性,正是建立
在「我們能夠改變認知」這個基礎上的──即,學會用新的方式辨識世界,學會用新的方式辨識事物的價值。 正因為能夠改變認知,我們
才能作決定走上修行之道;正因為能夠改變認知,我們才能獲得解脫。
本文出自坦尼沙羅尊者《心流》 https://www.dhammatalks.org/books/HeartFlowing/titlepage.html[完]
相關連結:
認知(1)
最近訂正 5-22-2024